基础篇股票配资第一门户
名句名篇默写(6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李密谈及晋武帝的治理天下的方略,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孔子“老者怀之”的敬老思想。
(2)城市是古诗词常见的表现对象,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一句,描绘出杭州西湖边老少同乐的欢愉场景;姜夔《扬州慢》“________”一句与“彼黍离离”异曲同工,写出原本繁华的扬州十里长街遭劫后的满目荒凉。
(3)与图中内容相契合的《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题。(12分)
“自然选择”的过程如同一位耐心的工匠,在漫长岁月中雕琢着生物界的每一个细节。它不追求 ① 的变革,而是通过对微小有利变异的积累,让生物逐渐适应环境的变迁。在残酷激烈的生存竞争中,那些拥有优势性状的个体得以存活并繁衍,而劣势个体则被无情淘汰。从极地耐寒的生物到沙漠耐旱的物种,从深海的荧光生物到高空的轻盈飞鸟,这些 ② 的适应现象,无一不是“自然选择”的有力证明。
展开剩余96%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3.下列句子中的引号用法与文中“自然选择”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他这种“聪明”的做法,最终只会害了自己。
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基本法则。
C.古人写文章讲究“有物有序”,“有物”即内容充实。
D.这种现象被称为“蝴蝶效应”,指微小变化引发巨大影响。
4.对选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自然选择通过积累微小变异发挥作用。
B.生存竞争导致生物个体的优胜劣汰。
C.自然选择造就了生物多样的适应现象。
D.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具有独特的适应性。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为“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各有适应性”,从语义上看两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语段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边城》(节选)
沈从文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外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的去想到这样一件事,她且想象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全无结果,到后如何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
人家喊,“过渡,过渡,老伯伯,你怎么的,不管事!”“怎么的!翠翠走了,下桃源县了!”“那你怎么办?”“怎么办吗?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
翠翠仿佛当真听着这种对话,吓怕起来了,一面锐声喊着她的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见到了祖父正把船拉在溪中心,船上人喁喁说着话,小小心子还依然跳跃不已。
“爷爷,爷爷,你把船拉回来呀!”
那老船夫不明白她的意思,还以为是翠翠要为他代劳了,就说:
“翠翠,等一等,我就回来!”
“你不拉回来了吗?”
“我就回来!”
翠翠坐在溪边,望着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的一切,且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人,其中有个吸旱烟的打着火镰吸烟,且把烟杆在船边剥剥地敲着烟灰,就忽然哭起来了。
祖父把船拉回来时,见翠翠痴痴地坐在岸边,问她是什么事,翠翠不作声,祖父要她去烧火煮饭,想了一会儿,觉得自己哭得可笑,一个人便回到屋中去,坐在黑黝黝的灶边把火烧燃后,她又走到门外高崖上去,喊叫她的祖父,要他回家里来,在职务上毫不儿戏的老船夫,因为明白过渡人皆是赶回城中吃晚饭的人,来一个就渡一个,不便要人站在那岸边呆等,故不上岸来。只站在船头告翠翠,且让他做点事,把人渡完事后,就回家里来吃饭。
①翠翠第二次请求祖父,祖父不理会,她坐在悬崖上,很觉得悲伤。
天夜了,有一匹大萤火虫尾上闪着蓝光,很迅速的从翠翠身旁飞过去,翠翠想,“看你飞得多远!”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杜鹃又叫了。
“爷爷,为什么不上来?我要你!”
②在船上的祖父听到这种带着娇有点儿埋怨的声音,一面粗声粗气的答道:“翠翠,我就来,我就来!”一面心中却自言自语:“翠翠,爷爷不在了,你将怎么样?”
老船夫回到家中时,见家中还黑黝黝的,只灶间有火光,见翠翠坐在灶边矮条凳上,用手蒙着眼睛。
走过去才晓得翠翠已哭了许久。祖父一个下半天来,皆弯着个腰在船上拉来拉去,歇歇时手也酸了,腰也酸了,照规矩,一到家里就会嗅到锅中所焖瓜菜的味道,且可见到翠翠安排晚饭在灯光下跑来跑去的影子。今天情形竟不同了一点。
③祖父说:“翠翠,我来慢了,你就哭,这还成吗?我死了呢?”
翠翠不作声。
祖父又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④翠翠把手从眼睛边移开,靠近了祖父身边去,“我不哭了。”
两人吃饭时,祖父为翠翠说到一些有趣味的故事。因此提到了死去了的翠翠的母亲,两人在豆油灯下把饭吃过后,老船夫因为工作疲倦,喝了半碗白酒,因此饭后兴致极好,又问翠翠到门外高崖上月光下去说故事。说了些那个可怜母亲的乖巧处,同时且说到那可怜母亲性格强硬处,使翠翠听来神往倾心。
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间或吁一口气,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移得远一点,才吁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东西挪开。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祖父夜来兴致很好,为翠翠把故事说下去,就提到了本城人二十年前唱歌的风气,如何驰名于川黔边地。翠翠的父亲,便是唱歌的第一手,能用各种比喻解释爱与憎的结子,这些事也说到了。翠翠母亲如何爱唱歌,且如何同父亲在未认识以前在白日里对歌,一个在牢山上竹篁里砍竹子,一个在溪面渡船上拉船,这些事也说到了。
翠翠问:“后来怎么样?”
祖父说:“后来的事长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翠翠在黄昏时感到“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这种情绪既源于黄昏特有氛围的触发,也源于她对生活平凡、缺少变化的潜在不满和对未知人事的朦胧渴望。
翠翠想象自己出走后祖父“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的对话,不仅表现了祖父性格中可能存在的刚烈,更是翠翠潜意识里对祖父深沉而独特爱意的曲折感受。
文中多次描写时间推移,如“黄昏”、“天快夜了”、“天夜了”、“月光下”、“半夜”,暗示了祖孙二人日复一日、循环往复的平静生活状态。
祖父教育翠翠“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体现湘西人对抗自然的生存哲学,翠翠的脆弱不符合湘西女孩应有的品性。
7.?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①中“坐在悬崖上”的细节,既点明了翠翠等待祖父的位置,也微妙地暗示了她此刻孤立无援、内心摇摇欲坠的悲伤心境。
B. ②通过祖父“粗声粗气”的应答与内心“自言自语”的对比,生动展现了他外表故作镇定下的深沉忧虑和对孙女未来深深的牵挂。
C. ③中祖父的问话“我死了呢?”,直接表达了他对自身年迈死亡的恐惧,并以此作为对翠翠哭泣行为的严厉责备。
D. ④中翠翠简短的回答“我不哭了”,配合“移开手”“靠近祖父”的动作,表明她理解了祖父话语的分量,努力收敛情绪,展现出顺从和寻求依靠的心理。
8. 文中写到祖父讲述翠翠父母爱情故事,这一情节安排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9. 请结合前后文,谈谈你对第二段中这句话的理解。(6分)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
(二)整本书阅读(5分)
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下图是《阿Q正传》中的一幅插图,请简述插图所反映的剧情和阿Q精神内涵。
(2)老舍在《茶馆》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语言极具个性化,如秦仲义的“嗯,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王利发的“得嘞,您吩咐的事儿,我记牢了” ,松二爷的“我饿着,也不能让鸟儿饿着”。请结合这类台词,分析老舍人物语言的艺术特点及其作用。
专题篇
四、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小题。
材料一: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孔子佯为不见之。少顷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材料二: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材料三:
洞,滨江倚湖。冬,潮落则门出焉。透漏玲珑,莫可言状。蜿蜒行,屴崩如龙。枯蛤满峭壁,俨然鳞甲,左右旁通,上下数叠,曲折宽敞,可容千人。最上层,烛而登,平坦温暖,老蝠如扇。石峡有子洞,蛇而入,复广,三人可坐。“丹房”二字题于壁。旁岐多小诗,均新奇可喜。如“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尘世无人识”。又如“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等句。大约皆曩时游人狡狯之作。墨色黯淡,惜无年代可考。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而上钟山亦中多空洞,且山势上锐下宽,似宜以形论而不以声论。苏子所谓窾坎镗鞳,噌吰如乐作者,乃过其门未入其室也。
(节选自彭玉麟《石钟洞叙》)
材料四:
人或告我曰,天地之外,别有天地。万物异乎此天地万物,则吾不得而知之也。非唯吾不得而知之也,圣人亦不得而知之也。凡言知者,谓其心得而知之也;言言者,谓其口得而言之也。既心尚不得而知之,口又恶得而言之乎?以不可得知而知之,是谓妄知也;以不可得言而言之,是谓妄言也。吾又安能从妄人而行妄知妄言者乎!
(节选自邵雍《观物内篇》)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顷/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
B.少顷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
C.少顷/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
D.少顷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殆,大概,与《项脊轩志》“殆有神护者”的“殆”意义不同。
B.蛇,词类活用,与《种树郭橐驼传》“早实以蕃”的“实”的词类活用用法不同。
C.曩,以往,从前,与《兰亭集序》“向之所欣,俯仰之间”的“向”意义不同。
D.行,做,与汉代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女行无偏斜”的“行”在用法与意义上均相同。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与几个弟子受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连野菜稀汤也吃不上,他只好白天睡觉,后来颜回讨到一些米,为孔子烧火做饭。
B.《石钟洞叙》开篇叙说了石钟洞所在的地点及洞内景象,作者在选文最后依据自己所见提出了石钟洞“以形论”的观点。
C.孔子感慨自己亲眼所见也未必可信,引导学生明白知人不易的道理;苏轼与彭玉麟在游览中的探索能体现出可贵的质疑与求实精神。
D.邵雍认为,不能知道的事物,就不能用语言描述。心里不知道而说知道的,叫做妄言;嘴说不清而又要说的,叫做妄知。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5分)
(2)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孔子佯为不见之。(5分)
15.材料四中表达了反对“妄知”“妄言”的观点。前三则材料有哪些具体行为体现了这一观点?请简要概括。(3分)
五、古诗词阅读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16~17题。(9分)
再过黄州苏子瞻东坡雪堂因书即事题于武昌王叟斋扉
张舜民
欹帆侧施岭边归,重过东坡叩竹扉。
床座凝尘风自扫,江山无主燕空飞。
门前桃李①添新径,井畔梧桐长旧围。
好在江南王钓叟,为君时复晒渔衣。
【注】①陶渊明《归园田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苏轼写有“和陶诗”109篇。
《史记·李将军列传》评李将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欹帆侧施”形容船只在波涛中倾斜着帆和舵,写诗人历经辛苦,经水路从岭外归来。
B.“重过东坡”呼应“再过黄州苏子瞻东坡雪堂”,“叩”字以细微的动作写出诗人的心情。
C.颔联写轻风吹去床座上的积尘,燕子翩翩飞去飞来,它们都高兴地欢迎诗人再次来到雪堂。
D.尾联以王叟晾晒渔衣这一日常场景收束全篇,将深沉的思念转化为温润的日常,余味悠长。
17.结合全诗,分析“门前桃李添新径”有何深意。(6分)
六、论述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鲁迅的小说创作始于1913年,止于1935年,时断时续前后不过22年,全部所得只有《怀旧》和《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集,共33个短篇。莫言的小说创作从1981年起步,迄今32年,累计有长篇11部、中短篇110余篇。从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数量上看,二者区别殊异,关联甚小。但就作品题材、情境的设定和叙事方式的运用来讲,它们却显示出同以乡土社会为重和以忆旧追述为主的特色。
这种把选材的重心和叙事的焦点,都对准叙述者过往熟悉的某一乡野村镇里的生活场景和世态人情,把叙述者执行叙述的声音、角度和认知基准,则尽可能靠近预期读者的创作手法,按照鲁迅1935年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里的概括,就是所谓“乡土文学”。鲁迅原称的“乡土”,本是指作者现居地远方(空间和时间)的故乡。因而“乡土文学”一说,在鲁迅那里,也主要是指那种被动或主动地离弃了故乡、侨寓在异地,借着刻画和咏叹远去的故乡人事来寄托乡愁的作品。
鲁迅一代的作者笔下的故乡和鲁迅所界定的“乡土文学”,随着中国文学思潮与中国社会思潮的汇流、推进,到1930—1940年代之际,范畴逐渐扩大、内涵逐渐深化、意味逐渐抽象,终于转移、融合进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大众与精英、民间与官方、农村与城市等二元对立的观念轴心,演变成了与传统、民族、大众、民间、农村等一系列表征整个中国社会的价值本位的观念直接对应的一种文学意象和文学风格的符号。
随之而后,长达三十多年“政治先行、文学后进”的文艺运动,使得这一与具体的文学创作实践密切相关的社会观念生成和丰富的历史细节,一度湮没不彰。原本在作家的创造意念和文学文本的世界里可以斑斓多姿的乡土人情和乡土故事,与社会学甚至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农村面貌、农民阶级等观念形态,日益深入地熔铸、板结在了一起。相应地,“乡土文学”原有的那种批判现实和针砭人性的幽暗气质——鲁迅曾经细致论析过的那种因作者个性、阅历和写作才具的不同而形成色泽各异,但基调相仿的“乡愁”——也被彻底消除,取而代之的是以克服作者主观介入为前提的透明写实的情节处理和机械两分的人物塑造。
直至1980年代,随着包括莫言在内的寻根一代作家的崛起,才重新激活了“乡土文学”,并将其还原为一种创作手法。
与其他许多同辈作家在寻根落潮之后纷纷离开“乡土”、关怀当下不同,莫言的小说创作重心至今保持在他的成名作所确立的那个特色鲜明的“乡土”叙事场域之内。这不仅突出地体现于他的11部长篇作品,同时也体现于他相当部分的中短篇小说。关于这一点,类似鲁迅小说中的“乡土”始终或明或暗地维系于以未庄、鲁镇、S城为符号,以绍兴为原型的地理人文场景,莫言的小说也显现出执着、持久地将自己真实的故乡山东高密大栏乡文学化和意象化的取向,其结果就是“胶东高密东北乡”这一亦真亦幻的场景在莫言小说世界里跨文本、跨时代的稳定存在。
此外,也正如鲁迅小说的叙事建构,赋予未庄、鲁镇、S城这些文学场景作为凝滞不变的“老中国儿女”思想和生活情态的地标隐喻的意味,莫言小说的叙事建构,也在不断丰富和加强“胶东高密东北乡”作为社会和历史的地标隐喻的意味。恰在此,莫言小说展现出了与鲁迅小说同中见异的特质:它的叙述者和鲁迅小说一样都间离于它所叙述的乡土故事,但鲁迅小说这种间离更多、更明显地依托了承五四思想启蒙运动而来的知识分子立场,理性为主、感性为辅;而莫言小说却正好相反,它的叙述间离主要是支撑在感性基础上,其中也抉带着知识理性的因素,但并不以此为重。莫言小说世界的景观因此在趋于芜杂、斑斓和幽暗的方向上显得更为奔放、狂野。
从精神谱系上究其成因,这当然仍可归结为从文学寻根一代而来的一种思想和审美习惯。但在别的许多作家那里中断了的习惯,莫言却在其创作中进行了独异、新颖的拓展,其脉络已远超出文学或社会潮流总体进程的涵盖范围。对于这种发展,或许从乡土是依从还是成就现代、是依从还是成就都市、是依从还是成就世界等社会历史的实际问题层面去探察,才会获得较为合理、贴切的认识和理解。如果非要用一个名词来加以概括,鲁迅小说和莫言小说这种既相关又相异的关系或可称作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中层叙事”在不同时代区间和文化层次上的不同呈现。
(节选自李林荣《从鲁迅到莫言:新文学传统中的乡土叙事》)
18.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的小说在创作时长、作品数量方面皆不及莫言的小说,但二人的小说创作在题材、情境设定以及叙事方式方面却显示出相同的特点。
B. 类似于鲁迅小说中文学场景的设定,莫言小说聚焦于胶东高密东北乡,并且这一文学场景稳定地存在于其不同时期、不同文本的作品中。
C. 鲁迅小说和莫言小说虽然所处时代和文化层次不同,却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都可以归入鲁迅所界定的“乡土文学”的范畴。
D.鲁迅的小说创作处于辛亥革命之后,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关联紧密,而莫言的小说创作大多处于文学思潮的鼎盛时期。
1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小说和莫言小说的叙述者都间离于它所叙述的乡土故事,但叙述者在叙事间离的理性和感性的侧重上则有所不同。
B.乡土文学创作中的社会观念生成和丰富的历史细节在鲁迅一代的作者之后曾有一段湮没不彰的时期,直到莫言在内的寻根作家的崛起,才使得乡土文学重新焕发生机。
C.乡土文学在1940年之后的三十多年里受到社会学甚至政治经济学的限制,因此原本可以斑斓多姿的创作内容被作者主观介入的透明写实的情节处理和机械两分的人物塑造所取代。
D.乡土文学的概念、范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是不论如何变化,都以乡土社会为叙事焦点。
20.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他作家完成寻根任务后便离开家乡,而莫言常住在他的故乡山东高密大栏乡写作,这是他对自己“乡土”叙事场域的坚守。
B.鲁迅的《故乡》《祝福》等作品,用生动的现实主义笔触描绘了农民的悲惨处境,是对乡土生活情态的揭示。
C.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世界里,乡土环境不是寄予某种人生理想的世外桃源,而是诸如鲁镇一般思想凝
滞不前的所在。
D.莫言乡土小说的“回归”趋势,与鲁迅小说在对“乡土”的离弃方面有着细微的区别,但是都对乡土文学发展做了一定的贡献。
21.下列对乡土文学代表作品的解说,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荷花淀》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河北省中部白洋淀(荷花淀)的一场没有硝烟弥漫的伏击战。
B.《边城》中写湘西每到端午不管大人小孩都穿新衣,用雄黄蘸酒在额头画王字,午饭后还会赶去看划船比赛。
C.《哦,香雪》开篇没有一句话正面描写城市,仅以一列象征城市的火车为读者拉开了故事的序幕。
D.《小二黑结婚》描写了在解放区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对青年男女冲破封建传统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
22.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乡土文学的叙事特点。(6分)
写作篇
七、作文(60 分)
23.请以“台灯下的倒计时”为核心场景,展开联想,描述高三的学习生活。要求:通过具体细节展现日常状态,融入当下的心境或对未来的期待,体现高三生活的独特质感,字数不少于150字。(1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最近上映的电影《南京照相馆》里面有一句经典台词“有些伤疤,需要被看见,才能真正开始愈合”,但也有人说“有些伤疤无论多久都疼”。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答案及解析1.名句名篇默写(6分)
(1)凡在故老 犹蒙矜育
(2)嬉嬉钓叟莲娃 尽荠麦青青
(3)景翳翳以将入 抚孤松而盘桓
2. ①处填“一蹴而就”“翻天覆地”,②处填“形形色色”“各式各样”。若有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①处语境强调自然选择不追求“快速、突然的变革”,而是通过“微小变异的积累”逐渐实现,“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成功)符合“不追求快速变革”的语义。②处形容“适应现象”的多样性(从极地到沙漠、从深海到高空的生物均有适应特征),“形形色色”“各式各样”(形容事物种类繁多)能准确体现这种多样性。
3. D
文中“自然选择”的引号作用是标示特定科学术语(作为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概念,具有明确的科学定义)。
A项“聪明”并非真正的智慧,加引号否定讽刺;
B项引号标示引用的名言警句,与文中用法不同;
C项“有物有序”是对写作要求的强调,与文中用法不同;
D项“蝴蝶效应”是气象学等领域的特定科学术语,引号作用与“自然选择”一致。
4. C
选文核心逻辑是“自然选择的过程→生存竞争中的淘汰与保留→多样的适应现象是自然选择的证明”,最终落脚点是“各种适应现象由自然选择造就”。
A项仅强调“积累微小变异”,未涵盖“适应现象”这一核心结果,片面;
B项仅聚焦“生存竞争导致优胜劣汰”,是自然选择的过程之一,非核心内容;
C项准确概括“自然选择与生物多样适应现象的因果关系”,涵盖文本开头的过程描述与结尾的结论,全面且核心;
D项仅提及“生物的适应性”,未体现“自然选择”这一根本原因,偏离核心。
原文表达效果更好,原因如下:
① 内容更具体直观:原文通过“极地耐寒”“沙漠耐旱”“深海荧光”“高空轻盈”等具体场景和生物特征的列举,将“适应现象”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实例,让读者更易理解;改句“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各有适应性”过于笼统,缺乏画面感。(如果答到举例论证,归入第一点。)
②与后文衔接更紧密:后文“这些”“无一”正是基于原文的表述逻辑延伸而来,原文的铺垫为后文提供了基础;改句缺乏严密的逻辑性。
③句式更富表现力:原文用“从……到……”的句式,既突出了适应现象的广泛性(覆盖不同环境),又增强了语势,强化了“适应现象普遍存在”的表达效果;改句语气平淡,无此效果。
④体现科学文本的严谨性:“耐寒”“耐旱”“荧光”“轻盈”等词语精准描述了生物与环境对应的适应性特征,符合科学文本对细节准确性的要求;改句未体现这些具体特征,严谨性不足。
(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4分)
6.D 项错误。“对抗自然”错误。祖父强调“硬扎”是生命韧性的传承,与对抗自然无关。
苏
7.C 项错误。祖父问“我死了呢?”,虽有责备之意,但核心是借死亡话题引导翠翠思考独立生存的能力,表达对孙女未来的牵挂,而非“对自身死亡的恐惧”。
8. ①补充家庭背景,深化人物关系:交代翠翠父母因对歌相识相爱的往事,揭示翠翠身世,使祖孙情感更厚重。
②暗示命运传承,强化主题:父母爱情的自由与悲剧性(父亲殉情、母亲难产)与翠翠的朦胧情感形成呼应,暗示湘西儿女共同的生命轨迹——美好与哀愁交织。
③反映翠翠心理成长:翠翠“神往倾心”“心中压上沉重东西”,体现她对爱情与死亡的初醒。
④烘染地域文化氛围:本城人二十年前唱歌的风气驰名于川黔边地,展现湘西独特的婚恋文化与民俗,强化小说地域特色。
(每点2分,答满三点给6分)
9.①黄昏的环境特点:分析“温柔,美丽,平静”所对应的具体景象,如视觉角度的桃花色薄云、听觉角度的杜鹃啼叫、嗅觉角度的混合气味的空气等,体现黄昏本身的美好。
②“当前一切”的内涵:既指黄昏时分充满自然与生活气息的具体环境,也指人物的处境——祖父在渡口忙碌,翠翠独自近看黄昏。因时光流逝、个体孤独、对生活缺失或平淡的察觉,从而滋生出凄凉情绪。
③凄凉的特质:这种凄凉并非强烈悲苦,而是淡淡的、细腻的生命感知与惆怅。
(每点2分,答满三点给6分)
10(1)①剧情:阿Q向来瞧不起王胡,觉得“对方不及自己”。一天,两人在墙根下晒太阳时,王胡捉出的虱子比阿Q的大,还放在嘴里咬得“毕毕剥剥”响。阿Q见状,心里失衡,觉得被比下去了,便先骂王胡“毛虫”,在对方不理会后又上前动手,结果反被王胡扭住辫子,拉到墙上去碰头。阿Q被迫求饶,却还嘴硬说“君子动口不动手”。②精神内涵:体现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即在现实中遭遇失败、屈辱时,通过自我安慰、自欺欺人的方式,用主观幻想消解客观失败,在精神上获得虚幻的胜利,以此来逃避现实的痛苦与失败。(剧情——开端、过程、结局共3分,内涵2分)
10(2)特点:①秦仲义的台词透着实业家的自信与硬气,王利发的台词则透着老北京人的热情和茶馆掌柜的恭敬圆滑,松二爷的台词则透着旗人子弟的闲逸与无能,语言精准贴合人物身份与性格;
②同时,口语化、京味儿十足的表达(如“顶大顶大的”“得嘞”“事儿”“鸟儿”)让人物更鲜活真实。
作用:③这种语言艺术既使人物形象立体可感,又暗含了人物间的阶层差异与时代背景,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特点2分,作用:第一点给1分,第二点给2分,两点都答到给3分)
四、文言文阅读
11.A
句意:过了一会儿,饭做熟了,颜回谒见孔子并且献上饭食,孔子起身说:“今天我梦见了先君,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
12.B
A.“意义不同”错误。都是“可能、大概”的意思。句意:大概和我一样。/大概是有神灵在保佑吧。
B.正确。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蜿蜒/实,名词作动词,结果实,用法不同。
C.错误。大约都是以前游人玩笑之作/过去所喜欢的东西。
D.错误。动词,做/名词,行为。句意:我又怎么能够像妄人那样做妄知、妄言的人呢!/她的行为没有什么不正当。
13.D
D.“妄知”“妄言”顺序颠倒。
14.(1)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事情的真相。
(陋者:浅陋的人;乃:竟然;考击:敲打;其实:事情的真相(它的实际情况);句子通顺1分)
饭快熟了,孔子看见颜回抓取锅里的饭吃,孔子假装没有看见颜回抓饭吃。
(几:几乎,将要;攫:抓取;佯:假装;句子通顺2分)
15.①孔子看见颜回从甑中取食,以“食洁而后馈”的说法试探,探明实情。
②苏轼通过实地考察(目见耳闻)探究真相,写下《石钟山记》反驳臆断之说。
③彭玉麟基于实地考察提出“以形论而不以声论”的观点,并指出苏轼的局限。
(一点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被困在陈国、蔡国之间,连野菜稀汤也吃不上,七天没有吃到粮食,孔子白天躺着睡觉。颜回讨米,讨到米后烧火做饭。饭快熟了,孔子望见颜回抓取锅里的饭吃,孔子假装没有看见颜回抓饭吃。过了一会儿,饭做熟了,颜回谒见孔子并且献上饭食,孔子起身说:“今天我梦见了先君,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回答说:“不行。先前有烟灰掉进了甑(盛饭的器皿)里,扔掉这饭不吉利,我抓取(出来)并吃了它。”孔子叹息着说:“所相信的是眼睛,可是眼睛看到的还是不可以相信;所依靠的是心,可是心里揣度的还是不足以依靠。学生们记住,了解人本来就不容易呀!”
材料二: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来判断它的有或没有(正不正确),可以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夜晚乘着小船停靠在悬崖绝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材料三:
洞穴,位于滨江靠湖的地方。冬天,潮水退去时,洞门显露出来。洞内透漏玲珑,无法用言语形容。蜿蜒行进,像龙一样盘旋。干枯的蛤蜊布满峭壁,仿佛是鳞甲,左右相通,上下有几层,曲折宽敞,可以容纳千人。最上层,用烛火照明后登上去,地势平坦,感觉温暖,老蝙蝠像扇子一样挂在上面。石峡中有子洞,像蛇一样蜿蜒进入,里面又宽敞,可以坐三个人。“丹房”二字题在壁上。旁边岔路上有很多小诗,都新奇可喜。比如“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尘世无人识”。又如“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等句子。大约都是以前游人玩笑之作。墨色黯淡,可惜没有年代可以考证。大概整座山都是空的,像钟倒扣在地上,而钟山内部也多空洞,且山势上尖下宽,似乎应该以形状来论,而不以声音来论。苏轼所说的“窾坎镗鞳,噌吰如乐”的声音,是(因为他)经过洞门而未进入洞室的缘故。
材料四:
也许,有人会告诉我说,天地之外,另有天地万物。跟这里的天地万物不同,这个人所说的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不得而知。不只是我不得而知,圣人也不得而知。凡是讲述所知,那所知都是讲述者的心能够知道的。凡是讲什么话,那话都是讲话者的嘴能够讲得出来的。既然心还不得而知,嘴又怎么能够讲得出来呢?心里不知道而说知道的,叫做妄知;嘴说不清而又要说的,叫做妄言。我又怎么能够像妄人那样做妄知、妄言的人呢!
五、古诗词阅读
16.C
“它们都高兴地欢迎诗人再次来到雪堂”错误。“江山无主”指苏轼早已离开黄州,“自”写只有风吹去床座上的积尘,“空”写燕子空自飞去飞来,这种空寂的景象,让诗人顿生人世沧桑之感。意境分析错误。
①“添新径”对应“长旧围”,以雪堂自然环境的变化,突出作者对人世沧桑、世事变迁的感慨。
②“门前桃李”既写出苏轼对陶渊明的欣赏,又体现其乐观精神与陶渊明安贫乐道精神的契合。
③化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用“添新径”含蓄表达作者及他人对苏轼的思念与仰慕之情。
(一点2分)
18.D
D项,“而莫言的小说创作大多处于文学思潮的鼎盛时期”无中生有,文中没有相关内容表明莫言的小说创作大多处于文学思潮的鼎盛时期。
19.C
C项,“克服”残缺,后半句斑斓多姿的创作内容应被克服作者主观介入为前提的透明写实的情节处理和机械两分的人物塑造。
20.A
A项,“其他作家完成寻根任务后便离开家乡,只有莫言常住在他的故乡山东高密大栏乡写作”错误,由原文第六段“与其他许多同辈作家在寻根落潮之后纷纷离开‘乡土’、关怀当下不同,莫言的小说创作重心至今保持在他的成名作所确立的那个特色鲜明的‘乡土’叙事场域之内”可知,原文说的是莫言和其他作家对乡土叙事场域的坚守与离开,而不是是否在故乡写作。
21.C
C项解说的是《哦,香雪》这部作品的叙事手法,A、B、C三项解说的是作品内容。
①具有批判现实和针砭人性的幽暗气质。《阿Q正传》作者从阿Q身上着重批判国民的劣根性。
②把选材的重心和叙事的焦点,都对准作者熟悉的某一乡野村镇里的生活场景和世态人情。《阿Q正传》以未庄为背景,以绍兴为原型的地理人文场景,深刻地反映了以鲁迅故乡为原型旧中国农村的愚昧落后真实面貌。
③在叙事建构方面赋予未庄这一文学场景以“封建”的隐喻意味。《阿Q正传》中涉及的人事皆有封建思想,暗喻着旧中国没有未来、没有希望。
(每点2分)
小作文
(1)建议切入分7分。
(2)赋分细则
等第(10分)
内容(20%)
语言(20%)
想象(60%)
(3)①场景还原度:是否紧扣“台灯下的倒计时”这一核心场景,细节描写是否具体、真实,能否让读者感受到高三学习的典型环境(如台灯灯光、倒计时日历、堆积的书本等)。
②日常状态展现:是否通过具体行为(如刷题、记笔记、揉眼睛等)展现高三学生的学习日常,细节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体现高三的紧张与忙碌。
③情感融入度:是否自然融入对未来的期待(如对理想大学的憧憬)或当下的心境(如焦虑、坚定、疲惫等),情感表达是否真挚,与场景、日常状态是否协调。
④独特质感体现:能否捕捉到高三生活区别于其他阶段的特质(如时间的紧迫感、目标的唯一性、奋斗的纯粹性等),是否有个性化的观察与表达。
⑤语言与结构:语言是否流畅、生动,能否通过描写增强画面感;结构是否清晰,围绕核心场景展开的联想是否合理有序,是否符合字数要求(不少于150字)。
(4)特殊作文判分:
①没有扣住“台灯”和“倒计时”来写,最高不超过6分;或者只写其中一个方面,最高不超过6分。
②大段议论、抒情,记叙、描写内容较少,最高不超过6分。
24.大作文
一、审题分析
1. 核心材料解读
材料给出两句看似矛盾的话:
“有些伤疤,需要被看见,才能真正开始愈合”——强调“看见”是愈合的前提,暗含直面伤痛、主动疗愈的可能性。
“有些伤疤无论多久都疼”——突出伤疤的深刻性与持久性,暗示伤痛难以彻底消除,可能成为永恒的记忆。
两句均围绕“伤疤”展开,核心矛盾在于“伤疤能否愈合”以及“如何面对伤疤的疼痛”。
2. 关键词剖析
“伤疤”:可实指身体创伤,更可虚指心理创伤、历史记忆、群体伤痛(如材料隐含的南京大屠杀等历史伤疤)。
“看见”:不仅是视觉上的关注,更指主动正视、承认、反思伤疤的存在及其背后的意义。
“愈合”:并非指伤痛完全消失,而是指接纳、和解,不再被伤痛裹挟,实现精神层面的成长或群体的警醒。
“疼”:体现伤疤的深刻性,暗示其可能成为无法磨灭的记忆,提醒人们伤痛的重量。
3. 材料关联与限制
结合电影《南京照相馆》的背景(从“南京”可联想到历史伤痛),但立意可延伸至个体、群体、历史等多个层面。不可孤立看待两句话,需体现对二者关系的辩证思考。
二、立意方向
1. 辩证统一:“看见”与“疼痛”并行,愈合是带着记忆前行
伤疤的“疼”是客观存在的,无法强行抹去;而“看见”伤疤,不是为了消除疼痛,而是为了在承认疼痛的基础上,赋予伤疤意义——个体通过正视伤痛实现成长,群体通过铭记历史避免重蹈覆辙。疼痛是记忆的锚点,“看见”是将疼痛转化为力量的途径。
2. 从个体到群体:伤疤的意义在于“警醒”而非“遗忘”
对个体而言,逃避伤痛只会让其反复折磨自己,“看见”并接纳疼痛,才能与过去和解;对群体(如民族)而言,历史伤疤的“疼”是警钟,“看见”伤疤(如纪念南京大屠杀)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铭记苦难、珍惜和平,让疼痛成为守护未来的铠甲。
3. “愈合”的本质:与伤疤共生,而非消灭伤疤
不存在绝对的“愈合”(即疼痛完全消失),真正的愈合是学会带着伤疤生活——承认它的存在,理解它的成因,不让它定义自己,却也不否认它的影响。“看见”伤疤,正是为了在疼痛中找到与自我、与历史共处的方式,让伤疤成为生命或文明的一部分,而非枷锁。
4. 反对两种极端:既不逃避疼痛,也不沉溺于疼痛
若一味强调“疼”而拒绝“看见”,会陷入痛苦的泥潭,失去前行的力量;若只追求“愈合”而忽视“疼”的存在,则可能轻佻地消解伤疤的意义(如淡化历史伤痛)。唯有正视疼痛、主动“看见”,才能让伤疤成为成长与进步的养分。
以上立意均需结合“个体/群体”“历史/现实”等层面,体现从材料到深层思考的延伸股票配资第一门户,避免空洞议论。
发布于:广东省倍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