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过一篇非常有趣的课文,几十年过去了依然记忆犹新,那就是《东郭先生和狼》。课文讲述东郭先生在去中山国的路上,冒着风险救了一只狼,帮它躲避了晋国大夫赵简子的猎杀。然而股票配资股票,中山狼得救之后,却忘恩负义,竟然想吃掉救命恩人东郭先生。关键时刻,一位手持藜杖的老人出现,巧妙设计将狼骗入书囊,最终将其除掉。
东郭先生的性格里有种忠奸不分、善恶难辨的无奈,读完这个故事,我倒没太多怨言,毕竟谁人生中没迷糊过、分不清对错的时候呢?反倒是那只中山狼的忘恩负义、恩将仇报,让幼小的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震撼,觉得它的无耻简直到了极点。
随着年龄增长,第一次读《红楼梦》时,看到“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这句诗句,才意识到现实中这样忘恩负义的人并不罕见——有背叛亲人、师长、朋友和亲戚的,世间真的是充满了各种“中山狼”。
展开剩余87%那么,这个故事中的“中山国”到底在哪里?为何这地方的人和事总让人心生警惕?
中山国在春秋时期原名鲜虞,后改称中山。那时鲜虞与晋国接壤,东南边界大约在昔阳(现河北晋县西部),北边则是在中人(今河北唐县西南)附近。
到了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后,中山国与赵国接壤。赵襄子(公元前458~前426年)时期,中山的左人(今河北唐县西南)和中人两邑被赵国夺取。
公元前417年,中山武公登基,国都定于顾(今河北定县),其统辖范围包括唐、曲逆(今河北顺平东南)和苦陉(今河北定州东南)等地。
公元前408年,魏国越过赵国边界攻击中山国。这场战争持续了三年,至公元前406年,中山国被魏国灭亡。
不过,中山国在公元前386年得以复国,迁都灵寿(今河北平山三汲乡)。
据李晓杰先生的《中山国疆域沿革考述》研究,直到公元前304年之前,中山的疆域南至房子(今河北临城西部),东南至扶柳(今河北冀县西北),东部有苦陉,东北含左人、中人,北至华阳(今河北唐县西北)和鸱之塞(今河北唐县西北),西部到灵寿,西南包括宁葭(今河北石家庄西北)、封龙(今河北元氏)及石邑(今河北鹿泉东南)等地,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区域。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制作了一部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其中第一季第25集,讲解了17家博物馆收藏的25件国宝,其中就包括中山国遗址出土的“金银铜版兆域图”。
这是一块比例为1:500的铜板地图。学者们根据图上的比例推算,中山国疆域南北大约从鄗(今河北高邑东南)延伸至鸱之塞约四百里,东西则从井陉到薄洛水(漳水的别称,今河北宁晋县东南)约三百里,其总面积与《战国策·秦策》中记载的“五百里地方”大致吻合。
西汉刘向在《战国策叙录》中说:“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其中“万乘之国”指的是“战国七雄”——秦、楚、燕、齐、赵、魏、韩,这些都是土地辽阔、国力强盛的国家。而中山、宋、卫等地较小,国力较弱,被称为“千乘之国”。中山国在这千乘小国中实力强劲,被誉为“战国第八雄”。
中山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厚而神秘的一笔,英雄们曾在太行山间呼啸而过,千乘之众纵横捭阖,建国立业。这个国家究竟源自何方,又最终去了哪里?
关于中山国的族属,学界意见不一,甚至存在分歧,核心争论在于“中山国是否为少数民族政权”。
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认为:“中山国不同于中原诸侯,不属于华夏族,而是北方少数民族白狄的政权,春秋时期称鲜虞。”
李学勤先生解释,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地球进入了漫长的小冰期,生活在辽阔的中亚和西亚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开始向东迁徙,寻找适宜的生存环境。这些外来族群逐渐进入陕北地区,并与当地民族融合,形成了历史上记载的“戎狄”。
这些“戎狄”进一步分化,形成了长狄、赤狄和白狄三大族群。白狄主要分布在晋西北和陕北地区。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白狄部落逐步从晋西北、陕北向东迁移,活动中心集中在今天山西省东北部盂县以东及河北省石家庄周边。
迁徙后的白狄部落集团主要由鲜虞氏、肥氏、鼓氏、仇由氏四个氏族组成。顾颉刚在《战国中山国史札记》中提到:“从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到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这三十多年间,鲜虞逐渐强大,建立了中山国的国号。”
肥氏、鼓氏、仇犹氏所建立的国家,均被晋国相继消灭,尤其仇由国的覆灭成为历史上的一个笑谈。
仇由国,也称仇犹,据南北朝裴骃《集解》引许慎所言:“仇犹,夷狄之国。”意指仇犹是北方少数民族“狄”建立的政权。
其地理位置,《山西通志》记载:“仇由国位于今盂县东,县北六里有仇犹山。”
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称:“《括地志》载‘并州盂县外城,俗称原仇,亦名仇犹,是戎翟之国’。”
清代程恩泽《国策地名考》第十八卷对“由厹”解释更详:“方以智曰:‘春秋时期仇由国即今太原府盂县,智伯曾欲攻伐仇由,即指此地。’盂县今属山西平定州,县东北半里处有仇犹城遗址。”
平定州内的娘子关是中山国长城的一个关隘,长城遗迹至今仍可见。
关于智伯攻伐仇由的故事,最初史料记载非常简略。《战国策·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仅言:“昔智伯欲伐仇由,遗之大钟,载以广车,因随入以兵,仇由卒亡,无备故也。”
意即战国初,晋国智伯瑶欲吞并仇由国,无路直攻,便假送一口大钟的礼物,趁机将军队秘密带入仇由国境。
仇由国君听闻大钟即将到来,欣喜若狂。大臣赤章蔓枝多次劝谏,说智伯贪婪不可信,必有诈计,但国君置若罔闻,坚持铺平道路迎接大钟。
晋军借机将兵力偷偷带入,仇由措手不及,最终灭亡。
《吕氏春秋》对此评论道,仇由国君过分贪图钟,忽视了忠告,最终自毁前程,告诫世人不可轻易听信过分欲望。
由此,山西民间流传着“送钟不吉”的说法,意谓送钟可能带来灭顶之灾或霉运。
鲜虞族,这支从西北草原奔涌而来的民族,在太行山东麓的华北平原生根发芽。他们在强国环伺的夹缝中坚韧生存,历经七代君王,延续两百余年,经历两次灭国、两次迁都,奇迹般地再次崛起,书写了许多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然而,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原汉族对夷狄胡人群体往往怀有轻视和排斥的态度。《汉书·匈奴传下》称:“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人面兽心。”所谓“人面兽心”,不正像是豺狼吗?
《春秋左传注·闵公元年》也有言:“戎狄豺狼,不可厌也。”意指这些民族贪得无厌,永远难以满足。
或许正因为中山国被视作“夷狄之国”,中山狼这个形象在汉族文化意识中自然而然成为了忘恩负义、阴险狠毒人物的象征。
我们如今熟悉的《东郭先生与狼》故事,其源头在明代小说《中山狼传》(作者马中锡)和明代杂剧《中山狼》(作者康海)。关于其寓意,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
有学者考证,康海曾冒着丢官甚至家破人亡的风险,去营救身陷死牢的李梦阳。后来李梦阳得以重用,任江西按察司提学副使,但李梦阳对康海不但不感恩,还言过其实,令康海境况更加艰难。
正是基于康海自身遭遇的“东郭先生救狼反被咬”的经历,他才写下了这部戏剧《中山狼》。
“中山狼”作为“忘恩负义”的代名词被广泛认知,是因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下“子系中山狼,得志更猖狂”这一名句。
有人考证,“子系”合成繁体字“孫”,而孙家的祖先曾因仰慕荣宁势力,有难以了结的事情,才拜入贾家门下,曾受到贾家的帮助。
孙绍祖后来任兵部官员股票配资股票,行为败坏,横行霸道。贾家衰落后,他更是忘恩负义,向贾赦逼债,强娶并虐待贾家二小姐迎春,不到一年,迎春被折磨致死。(张文平)
发布于:天津市倍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