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菠萝股票配资第一门户
世杰是个很阳光,很文艺范的男孩。几年前第一次在南京的公益活动上见到他,我就牢牢记住了他的热情和长发。
2025年,是他白血病被治愈后第10年,已经成为了985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也实现了自己中学时期的愿望:研究癌症!
“既然这个病把我搞得这么难受,将来不能让它好过!”
(一)
时钟拨回到整整十四年前,2011年的12月22日,那一天正好是冬至。
正在住校读初三的世杰,早晨起来腿突然开始痛。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痛了,之前也断断续续发生过好几次,但他想应该就是到了青春期在长骨头,所谓的“生长痛”,也就没太当回事。但那天早上痛得他有点受不了,所以还是去报告了老师。老师不敢怠慢,让妈妈来接他去医院做检查。
展开剩余92%没想到,到医院就走不掉,当天妈妈就给他直接办理住院了!世杰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记得医生说了一句:“情况有点复杂,需要住院再做些检查。”
这一住就是一个月!期间他做了很多检查,扎了很多针,输了很多液,但他依然不知道自己到底咋了。
直到办理出院手续的那天,妈妈在旁边忙着收拾行李,护士正好送一堆出院材料过来。一张诊断证明被放在了最上面,被世杰意外给看到了。他第一次知道了自己的病,有个长长的名字: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14岁的世杰当时第一反应居然是:我得的病真高大上,名字真长!
他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儿,就是上网去搜这个病到底是什么。还好,排名第一的网页上清楚写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最常见,也是治愈率最高的儿童恶性肿瘤之一。
看到这里,世杰觉得应该不是个严重的事情。初三学业挺重的,听说还要回去住院,一时半会儿不用回学校,他还特开心:终于可以不用上学了!
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最主要治疗方案就是化疗。世杰属于“标危组”,前后一共接受了两年半的化疗,生活主要变成了家和医院两头跑。第一年的时候疗程比较密集,需要经常住在医院。到了第二年,变成2~3个月上一个疗,但多数时候都可以待在家里。
治疗开始没多久,他就发现自己以前想错了,还是上学好!上学只是累,但住院实在太无聊了!
世杰是个妥妥的E人,在病房是出了名的闲不住。他每天输完液,一个人就会跑到走廊里面去晃悠,有时候边走边听音乐。如果正好遇到有同龄的病友,那更热闹,他们三三两两成群结队,从护士站这头晃到护士站那头。
世杰是一个好奇心很旺盛的人。每天护士换药,他都必须要看一下是什么东西,只要是没见过的药,他一定要问问:是化疗药还是保护药?在病区晃悠的时候,他也是看到任何什么不懂的都喜欢问。只要看到护士闲着,他就会主动凑上去聊天。
他不止喜欢找护士聊天,还找主治医生。
世杰的主治医生是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王娴静主任。当时,王主任刚从北京专科进修回来,世杰成为了她回来接诊的最早一批患者。世杰其实最开始在另一个省级医院治疗,但后来听人推荐,转到了王主任那边,而且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属于市级医院,报销比例更高,治疗费用还低一些。儿童白血病的治疗方案已经挺规范了,只要是儿童血液肿瘤专科,省级医院和市级医院医院差别并不大。
王娴静主任对世杰特别好。王主任值夜班的时候,世杰经常都会凑过去聊一会儿,乱七八糟啥都问。王主任只要时间允许,基本都能耐着性子陪他聊一聊,短的十几分钟,长的时候能聊半个多小时。有时还会把他当大人一样,主动聊聊病情。
“王主任可能觉得如果不主动跟我说,我也会自己去问。还不如直接跟我说省事儿一点。哈哈!”
世杰没想到的是,自己这种闲不住,到处找人聊天的性格,居然还帮到了很多人。
有一天,王主任找到在病房跑来跑去的他说:“看你每天过得挺开心的,要不干脆去多陪那些新来的病号聊聊天?” 世杰一听,觉得挺有意思,当场就答应了。他倒不知道对别人有啥帮助,只不过觉得闲着也是闲着,多些人聊聊天总归能解解闷。
很快,世杰就收到了很多正反馈。有些刚住进来,本来闷闷不乐的病友和家长,看到世杰活蹦乱跳的,确实就觉得好像也没那么严重了,心情疏解了不少。病友们的反应让世杰充满了成就感。他觉得这事儿确实可行,值得继续做下去。
从那一天开始,世杰正式成为了“志愿者”。在后面的日子里,无论住院期间还是结疗后,世杰都坚持参与志愿服务,到病房陪新患者聊天,直到现在。
世杰说,帮助别人,像把一颗石子扔到了水里面,总会看到水花。
(二)
世杰说自己的康复,最需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王娴静主任,一个就是妈妈。
世杰从小爸妈就分开了,他一直跟妈妈生活在一起。世杰出生的时候,妈妈岁数已经不小。当他生病后,为了更好地照顾他,妈妈干脆提前办了退休。
家庭照顾和医院治疗同样重要。俗话说,生病是七分治三分养。面对儿童白血病,也可以说七分靠医生,三分靠家长。
白血病患儿治愈率很高,但过程中也是危险重重。最大的问题就是化疗后免疫力很低下,所以无论在医院,还是回到家,都需要家人周到细心的照顾,包括衣食住行各方面。一旦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感染或营养不良,轻则增加开销,重则耽误治疗,会直接影响身体康复,甚至是否能治愈。
世杰妈妈是个模范家长,后勤保障工作一直做得非常好。在世杰接受化疗从头到尾两年多的时间里,从来没有遇到过任何感染或营养问题。每天的饭菜不仅干净卫生,而且妈妈总会在医生允许的范围内,想方设法地做一些世杰喜欢吃,而且营养均衡的食物。
妈妈也不是天然什么都会,很多也得现学。
比如为了降低化疗药的副作用,世杰的身上埋了一种叫PICC管的东西。它是一种从外周静脉放进去,很长的一根导管,最后会到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化疗药通过PICC管输入,可以避免化疗药物与手臂静脉直接接触,加上大静脉的血流速度很快,可以迅速冲稀化疗药物少对血管的刺激。
PICC管要在体内埋很长时间,最长可达1年以上。为了保持功能,PICC管需要定期护理,包括冲管和换膜。在医院护士可以帮忙,但在家就得自己来做。世杰妈妈一开始根本不敢碰,毕竟是从儿子身体里面伸出来的东西,看着很吓人。最初换膜妈妈总是战战兢兢,每动一下都都生怕弄痛世杰。但次数多了,妈妈也慢慢成了熟练工,凡是动手的事儿都一个道理:无它,唯手熟尔。
过去十多年,世杰对自己生病的事儿完全没有回避,因为整个治疗过程中,他并没有在精神层面留下太多不好的回忆。最重要原因就是妈妈的用心照顾,以及医生,护士,老师,同学给与的支持。
“你现在最想对妈妈说什么?”
“没有花里胡哨的。就是谢谢你,我爱你。”世杰说。
(三)
治疗刚开始的时候,世杰觉得可以不上学挺好的,但很快,他最想做的事儿就变成了赶快回学校。一方面是医院无聊,另一方面是同伴压力。
他原本以为生病了歇两三个月就行,结果没想到一歇就是一年多,原来初三的同学都上高一了,这时他心里开始发慌。同学们用QQ微信聊天,或者去医院看他的时候,会讲起高中的事情,他开始意识到跟校园有点脱节了,得尽快回去。
人就像弹簧一样,从很紧绷的学习状态里面解脱出来,刚开始觉得挺舒服的,但松弛久了,就会觉得不太对劲,想要回到正常的生活节奏里去。
世杰爱看书,但就连他自己都没想到,有朝一日,他最爱看的书居然会变成班主任送的数学习题!他到现在都还记得非常清楚,那套习题有一道特别难的三角形平面几何题,想了半天没想出来怎么做,直到后来见到班主任,才搞明白原来需要画两条复杂的辅助线。
在世杰的要求下,虽然他还没完全结疗,可以继续休学,但王主任评估后也很支持他回去上学。临走前,王主任给他和妈妈交代了很多注意事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休息。
等世杰回到学校,原来的同学们都已经是高一升高二了。但他因为初三没有办理休学,也没有参加中考,为了重新获得学籍,他得重新读个初三。
经过几个月的备考,世杰顺利升入了高中。虽然也算是市里的第一梯队,但如果不是生病影响的话,他应该能考到名气更大的高中去。不过,高中的新同学们对得过白血病的世杰倒是充满好奇,每天问这问那,平时也都会帮忙。
“那你会觉得有点遗憾吗?”
“完全没有。我在高中遇到了很好的老师和同学,帮我顺利回归到了那个年纪应该有的的社交圈子里。最终我也考上了想去的学校和专业。没有什么是最好的,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世杰还补充了一句:“更何况,我现在女朋友也是我的高中同学。”
随着高中学习强度提高,世杰逐渐意识到医生说要“注意休息”的重要性。
尤其到了高三,学习强度一下子提上来。那时候世杰已经完全停药了一年多,而且选择了住校,减少奔波,但面对起得早,睡得晚,白天高度集中精力刷题的节奏,身体出现了警告信号。他经常会觉得自己像是感冒了,没什么力气,等到周末回家休息两天,才会感觉好点。
世杰坚持了下来,2016年的河南高考,他考了642分!
生病这件事儿,对他的专业选择产生了很大影响。他最开始想学医,希望以后能当治疗白血病的医生。理由也很简单,因为化疗的副作用当年经常搞得他不舒服,所以很早就惦记着一件事儿:白血病把我搞得这么难受,将来不能让这个病好过!
在生病前,他从来没动过学医的想法,因为他很怕解剖。别说人体解剖了,就是老鼠、兔子,他想想都受不了。但得了白血病以后,他突然觉得解剖根本就不可怕,都是小事情。
“我是在最巧合的年纪生了这场病。如果早个五六年,10岁,妈妈可能就一直瞒着我,啥也不知道;晚个五六年,已经20来岁了,也很难对人生轨迹产生关键影响。我是15岁,正好有一定可塑性的年纪,遇到这件事。”
但他想当医生的想法被王娴静主任劝阻了。作为儿童血液肿瘤科医生,她坦言这条路实在太辛苦了。世杰作为白血病康复者,虽然身体总体上跟正常人没太大区别,但临床的工作强度还是太高了,要非常谨慎。王主任推荐他考虑和生物医学相关,但偏基础或转化科研的工作。
正巧,一位东南大学的学姐到他的高中去做宣讲,讲到了生物医学工程方向。世杰了解后觉得挺好,也算间接为医学发光发热。于是他报考了东南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并一路读到了博士。生物医学工程是个很交叉的学科,他现在的课题是抗肿瘤纳米药物。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目标:不能让白血病好过!
“我一直在曲线救国,现在曲线已经拐到肿瘤上了,下一步就看怎么拐到白血病上去了。但不管怎么样,如果未来能在肿瘤的科研和转化上做出一点点贡献,就很满意了。”
(四)
世杰康复后参与了很多公益服务,结合自己的经历,他对于家长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有几点特别深的体会:第一是要关心家长自己的心理健康,第二是不应该一味瞒着孩子,第三不能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
家长心理健康是个被忽视的炸弹。即便面对治愈率很高的儿童白血病,家长的压力也是巨大的。世杰的妈妈在他面前从来没有哭过,但是后来他知道,自己不在场的时候,在看不见的角落,妈妈也会躲起来哭。
如果家长自己的压力一直得不到释放的话,精神状况就会非常危险,这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治疗。因此,家长的情绪疏导或者释放,是很重要的。家长之间互相做一些开解,或者有人去帮忙照顾一会儿孩子,都能给家长一点情绪上的出口。
作为曾经的患儿,世杰也想告诉家长们,有些压力其实是没有必要的,比如担心孩子会想不开。
治疗过程中,家长们会不自觉地带入成年人的视角去想孩子会怎么看这个病,然后担心孩子会有想法,自己又增加了很多压力。但事实上,孩子和家长对疾病的认知是有很大差异的。很多时候,家长担心的事情,孩子根本就没有概念。
“我当时就处于没心没肺的状态,对白血病没有恐惧,也没有担忧。”
另一个不应该做的就是一味隐瞒。
生病以后,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很微妙。当孩子问起自己病情的时候,家长最简单的处理方式就是瞒!事实上,孩子并不傻,他们对自己得了什么病,是有基本概念的。虽然医学上的东西说不出来,但也知道病很严重,需要治很久。
其实有些事情是可以跟孩子讲的。孩子的承受能力以及理解事物的能力,可能比家长想的要强不少。结合绘本等工具,家长可以用孩子能理解的话去介绍疾病。只有家长和孩子处在一个对等的状态,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一味隐瞒,不利于亲子关系的长期健康发展。这点不止对孩子适用,对成人患者也是一样的。
溺爱,无限满足孩子要求是另一个要避免的坑。
有的家长看孩子可怜,就会去哄,但方法是错误的。他们喜欢不断给孩子买东西,通过买这个买那个来转移注意力。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发现,只要多问生病的事儿,或者情绪上表露出不好,家长就会给买东西。
世杰在病房就见过这样性格变得很恶劣的孩子,每天要不逼着家长买玩具游戏机,要不就是冲家长闹脾气。家长不知道怎么跟孩子沟通病情,只能无底线地去满足孩子要求,结果就是亲子关系到了岌岌可危的状态。
当世杰去问小朋友:你为什么老跟爸爸妈妈吵架呢?他的回答是,吵架也不是多大的事儿,只要家长能给他买东西,就无所谓。
“家长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能说什么要求都无底线满足。儿童肿瘤治愈率挺高的,小朋友最终是要回归社会的。千万不要肿瘤治好了,却惯出一大堆毛病。”
(五)
我有点开玩笑地问: “你康复以后,最不想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什么?”
“就是你现在这个问题!”世杰也开了个玩笑,“说实话,最不想回答的问题是有没有觉得命运不公?会不会抱怨为什么生病的是自己?”
“为什么呢?”
“因为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会觉得不公,也会抱怨。但我没法这么说。”
作为康复者,世杰总是很努力去跟患者们传递正能量。世杰很清楚,当孩子得了肿瘤后,家长非常需要有一个过来人站出来讲,孩子是没有问题的,以后可以过得跟正常人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区别。为了鼓励大家,世杰总是只讲积极的方面,用他积极向上的一面去讲怎么战胜病魔,怎么重获新生。他愿意做这样的事情,因为是非常有价值的,确实能鼓励到正在治疗中迷茫的人。
但时间久了,世杰突然发现,自己刻意地把任何疾病带给自己不愉快的体验和记忆,包括自己埋怨它,痛恨它,讨厌它的心情都隐藏了起来。
这个点,所有人都很有默契地避而不谈。负面的情绪和影响存在,但这些不太好的事儿,家长并不想听,所以也就成了世杰最不想回答的一个问题。
世杰觉得现在媒体报道儿童肿瘤的时候,总是喜欢往歌颂苦难那个方向去,总是宣传生病对一个人带来了什么积极影响。但真的没必要歌颂苦难。对于个体来说,病就是病。不需要绝望,也不值得歌颂。
“我希望大家能用一种更普通的心态去看待它。它就是一种病。这种病会带给你一些不好的东西,也会带给你一些好的东西,仅此而已。当有一天大家都能坦然地去面对这个事情,我也可以坦然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或许就是真正的好了。”
我的最后一个问题:“世杰,你一直做公益,做生物医学研究,有什么目标吗?”
他脱口而出:“就是帮大家过得更好。”
*特别声明:个人经历分享不构成诊疗建议,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股票配资第一门户,如有就诊需要请前往正规医院。
发布于:浙江省倍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